电动车卖不动, Rivian 去造自行车了?

  • 2025-07-25 03:22:46
  • 542

在电动车行业的叙事正逐渐从“无限增长”走向“盈利拐点”的当下,Rivian做出了一项颇具争议却又耐人寻味的决定:将其微型出行业务剥离,成立全新公司Also。这家专注电动自行车与超轻型电动车的新创企业,仅在成立数月后便完成2亿美元融资,估值达到10亿美元,成为硅谷最新的“独角兽”。在全球车企巨头忙于价格战、补贴退坡、供应链优化的今天,Rivian这场“轻重分拆”的背后,隐藏着怎样的战略逻辑?

10亿美元独角兽横空出世

根据彭博社报道,2025年7月,风投巨头GreenoaksCapital向Also投资约2亿美元,使其估值跃升至10亿美元。Also的前身是Rivian内部的微出行项目,2025年3月正式剥离为独立公司,Rivian保留少数股权,成为其重要战略股东。

与母公司聚焦的中大型电动皮卡和SUV不同,Also专注于城市短途出行场景,核心产品涵盖电动自行车(e-bike)、电动三轮车以及未来规划的超轻型城市EV。其愿景是“以更高效、愉悦的方式替代大排量汽车通勤”,切入城市用户的刚性需求。这一定位恰逢欧美主要城市对绿色低碳交通需求的持续攀升。

微出行市场的火热并非偶然。随着城市公共交通与停车资源紧张,e-bike等灵活便捷的电动交通工具逐渐成为通勤首选。各国政府也在政策层面不断加码,推出购置补贴、基建投资与禁燃排区扩容,推动短途零排放交通普及。同时,美国9月即将取消电动车7500美元的联邦税收抵免,引发行业对传统电动车市场的短期担忧,也让资本对不受直接影响的微型电动车赛道更添信心。

Rivian的轻重分拆棋局

此次分拆,看似是Rivian在财务压力下的“断臂求生”,但从战略角度看,更是一场面向未来的业务重构。剥离Also后,Rivian可将更多资源集中于R1、R2、R3等核心车型的生产制造与市场推广,提升效率,强化其在中高端电动车市场的竞争力。

另一方面,Also成为独立公司后,不再受制于Rivian的财务与战略节奏,可以通过独立融资获得所需资金,快速研发迭代微出行产品,试错成本更低、市场验证周期更短。Rivian保留少数股权,则意味着既能减轻自身负担,又可在Also成长为行业巨头后,分享到股权增值红利。

更重要的是,二者在业务与供应链层面依旧紧密相连。未来,Rivian可为Also提供电池、电机与电控系统等核心零部件,输出其成熟的EV技术,形成供给侧协作;而Also的轻型交通工具,也可成为Rivian用户“最后一公里出行”的补充,构建覆盖城市到郊野的多元出行生态,增强品牌粘性与用户生命周期价值。

不过,资本市场对此反应冷淡。Barron’s指出,尽管这笔投资理论上为Rivian带来数亿美元账面价值提升,其股价依旧波澜不惊,仅上涨0.5%至13.20美元。投资者的关注焦点仍集中于R2、R3是否能按期上市,以及面对Tesla与传统车企价格战,Rivian能否在核心车型市场实现盈利突破。

Also能跑多远?

微出行市场的火热伴随着残酷的竞争现实。过去数年,欧美电动滑板车与共享单车市场经历了“爆发-洗牌-重组”,最终活下来的企业无一不是在产品力、渠道力与资本耐力上兼具优势。对于刚独立的Also来说,挑战与机遇并存。

规模化量产能力,将决定Also能否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。从概念到产品,再到稳定的大规模交付,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与成熟的供应链管理。品牌建设与渠道拓展,也是微出行企业立足之本。在同质化严重的赛道,产品差异化、用户体验以及渠道网络,直接决定其市场份额。

此外,商业模式闭环仍需探索。单纯依靠C端零售,盈利能力易受市场周期波动影响;若能进入企业订单、政府采购、平台租赁与共享运营,将显著提升收入稳定性与规模效应。

尽管挑战重重,微出行赛道的长期增长逻辑依旧稳固。城市环保法规趋严,年轻消费者对绿色通勤的接受度日益增强,电池与电驱技术成本持续下降,都为电动自行车与超轻型EV提供了广阔发展土壤。如果Also能在产品端实现创新突破,并与Rivian在供应链与渠道上形成真正的协作关系,其未来不仅有望成为改变城市短途出行格局的力量,也可能成为Rivian的“第二增长曲线”。

对Rivian而言,专注核心车型、提升财务稳健度,是当下最现实的选择;对Also而言,10亿美元的独角兽光环只是开始,真正的挑战在于,如何跑出一家能够改变城市出行生态的公司。微出行的未来,仍在路上,但至少,Rivian已经先迈出了这一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