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神” 操作! 英伟达斥资15亿美元, 租用搭载自家GPU的服务器

  • 2025-09-07 10:31:02
  • 783

9 月 5 日,一则关于英伟达的商业动态引发行业关注。这家 AI 芯片巨头斥资 15 亿美元,从人工智能小型云服务提供商 Lambda 手中,租用了搭载自家 GPU 芯片的服务器。分析认为,这看似 “左手倒右手” 的操作背后,是英伟达布局云市场、制衡传统巨头的深层战略,也为正筹备 IPO 的 Lambda 注入了关键动力。

此次合作包含两笔核心交易。首先,今年夏天,英伟达已敲定四年期协议,以 13 亿美元租赁 1 万个装有自研 AI 芯片的 GPU 服务器;另有一笔 2 亿美元的补充交易,将租赁 8000 台同类型服务器,具体租期暂未明确。这两笔合约直接让英伟达跃升为 Lambda 成立以来的最大客户,为其明年上半年启动首次公开募股(IPO)筑牢了业绩基础。

从商业模式看,Lambda 与英伟达此前扶持的 CoreWeave 高度相似,两者均以租赁数据中心空间为起点,部署搭载英伟达 GPU 的服务器,再通过签约将服务器出租给下游客户。不过,此次交易的特殊性在于 “角色重叠”——英伟达既是 Lambda 的芯片供应商、股东,如今又成为其最大客户,这种 “循环式” 财务安排,本质是英伟达推动自家芯片渗透云市场的关键打法。

扶持小型云服务商是英伟达的一贯策略

事实上,扶持 “小型云服务商”(即行业所称的 “neocloud”)是英伟达的一贯策略。此前,由加密矿业转型的 CoreWeave,正是凭借与英伟达签订的类似协议,获得债务融资、快速拓展云业务,成功从亚马逊、谷歌等传统云巨头手中抢占市场份额。此次加码 Lambda,核心逻辑一脉相承。传统云巨头虽仍是英伟达的核心客户,但微软、亚马逊、谷歌等均在自研 AI 芯片,试图降低对英伟达的依赖。通过扶持 Lambda 这类更愿意采购其全系列硬件、甚至考虑采用新型光学网络技术的小厂,英伟达能长期保护芯片业务的核心地位。

值得注意的是,这笔交易还承载着英伟达自身的业务需求。据知情人士透露,英伟达的研究人员将直接使用从 Lambda 租赁的服务器;同时,13 亿美元的核心协议(代号 “Project Comet”)将重点支撑英伟达新兴的 DGX Cloud 云计算业务。该平台既能向其他云服务商转租 GPU,也能服务于 AI 开发企业,形成 “租赁 - 再服务” 的二次价值挖掘。

对 Lambda 而言,除了英伟达的 “输血”,其现有客户结构也具备一定优势。第二季度,Lambda 实现近 1.14 亿美元云收入,其中亚马逊和微软贡献了一半份额(不过两家主要将服务器用于内部需求,而非面向 AWS、Azure 平台的客户)。公司更是定下激进目标,2026 年云收入突破 10 亿美元,2030 年冲刺 200 亿美元,同时将算力规模从今年二季度的 47 兆瓦提升至近 3GW(相当于当前顶级云服务商总算力的一半)。不过,目标背后隐忧仍存,Lambda 面临客户集中度高、电力供应紧张、数据中心空间不足等问题,而能否谈下更多大规模合作、上市后能否通过举债顺利扩产,仍是未知数。

此外,这场合作也暗含英伟达与谷歌在 AI 芯片领域的竞争。近年来,谷歌 TPU 芯片竞争力持续提升,甚至已与 CoreWeave 等 GPU 云服务商接触,推动其部署谷歌芯片。而 Lambda 近期成功说服图像生成初创公司 Midjourney,将原本运行在谷歌 AI 芯片上的代码迁移至英伟达新一代 Blackwell GPU,这一 “挖客户” 动作,正是英伟达看重 Lambda 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
总而言之,从行业视角看,英伟达与 Lambda 的这笔 15 亿美元交易,既是 “neocloud” 阵营崛起的缩影,也是 AI 产业链 “内循环” 的典型案例。巨头通过多重角色绑定,既巩固了自身技术壁垒,也为行业新玩家铺路,最终共同制衡传统势力。这场 “神” 操作的效果,或许将在未来几年的云算力竞争中逐步显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