感谢美国制裁? C919大飞机, 就要换上国产发动机了

  • 2025-08-06 02:13:07
  • 779

每当美国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,相关领域的国产化进程就会像被按下加速键。

最近,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彦仲在央视《鲁健访谈》中的一番话,再次印证了这个规律。

即:国产大飞机C919的“心脏”即将迎来历史性突破,长江-1000A发动机“很快能解决”。

说起来,C919是从2022年首飞成功的。到拿到适航证开始商用,再到现在累计订单超1600架,每一步都走得不容易。

但首飞时,西方媒体曾嘲讽其“不过是组装货”,这架被寄予厚望的大飞机当时国产化率仅60%,核心的LEAP-1C发动机来自美法合资企业CFM。

但鲜少有人注意到,中国商飞早在立项之初就埋下了伏笔:同步启动长江-1000A发动机研发,这步棋如今看来堪称"神来之笔"。

今年6月,美国商务部突然暂停向C919发放发动机许可证,试图复制“华为芯片断供”的戏码。

戏剧性的是,仅一个月后禁令就被解除,说是为了换稀土。

这反复横跳的操作,他们大概是听说咱们的国产发动机快成了,想趁着最后机会多赚点钱,顺便还能把发动机当筹码。

这种“制裁—突破—解禁”的套路,在高铁、北斗、空间站等领域早已上演过多次。

就像张院士说的,咱们军工领域的发动机早就实现国产化了,大飞机发动机只是时间问题。

而美国这一次次的制裁,恰恰成了加速这个进程的 “催化剂”。

长江-1000A 这款发动机,从一开始就是冲着替代LEAP-1C去的。

2018年完成首次点火,今年3月又搭着运-20完成了空中试飞,每一步都走得很稳。

别看它是咱们自主研发的首款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,性能可一点不含糊,推力达到14吨级,和国际同类产品在同一水平。

这些年咱们在高温合金、单晶叶片这些关键技术上突破不小,现在油耗、噪声控制这些指标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。

其实C919一开始选择部分国外配件,也是为了顺利进入国际市场,毕竟欧美长期垄断商用大飞机领域,适航标准都是他们定的。

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会一直依赖别人。就像长江 - 1000A,从立项那天起就是作为 “备胎” 在研发,现在这个备胎眼看就要转正了。

按照计划来说,长江-1000A明年完成取证,2027年就能批量装机,2030 年实现大规模商业运营。

更让人期待的是,为C929宽体客机配套的CJ-2000A也在稳步推进,以后咱们的大飞机家族都能用上国产发动机。

长江-1000A届时将完成适航认证。这意味着什么?

首先是供应链安全。航空业将彻底摆脱“发动机断供”阴影,目前国产航电、起落架等子系统替代率已达80%;

其次是市场博弈。波音737MAX系列频发事故,空客产能吃紧,C919有望抢占中短程干线飞机15%-20%的市场份额;

最后则是规则制定权:中国民航局正推动与东盟、非洲的适航标准互认,打破欧美垄断的"航空话语权"

所以现在再看美国解除发动机禁售这事儿,就看得很明白了。

他们无非是想在国产发动机成熟前抢占市场,用成熟产品打压咱们刚起步的技术。但这招对中国来说已经不管用了,从5G、芯片、AI等到现在的大飞机发动机,每次都是越制裁越突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