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3家机构疯抢这只AI票! ALL IN AI是真革命还是玩概念? 能上车吗
- 2025-07-28 07:10:11
- 383
最近A股市场跟中了邪一样,机构调研突然成了风向标。你敢信?一家叫能科科技的公司,上周被73家机构围追堵截,硬生生把"机构调研第一股"的帽子抢到手。关键是,这家公司放了个大招——宣布"ALLINAI",要在工业领域搞出国际水平的AI产品。消息一出,股价立马跟坐了火箭似的,一个月飙了37%,现在市值快摸到100亿。但老百姓就纳闷了:工业AI是个啥?这公司以前听都没听过,凭啥让机构疯抢?所谓的"ALLIN"是真有料,还是又一个蹭热点割韭菜的套路?今天咱就扒开揉碎了说,看看这73家机构到底在赌什么,普通散户要不要跟着凑热闹。
一、机构调研成"追星现场",能科科技凭啥C位出道?
先给不了解情况的朋友补个课:机构调研不是逛街买白菜,73家机构扎堆去看一家公司,相当于73个顶级投资人集体"相亲",说明这家公司要么藏着金矿,要么埋着炸弹——但不管是啥,肯定有大瓜。
能科科技凭啥让机构这么上头?数据说话:近一个月股价从27块涨到37块,累计涨幅37.06%,最新市值90.91亿。要知道,同期大盘还在3200点晃悠,这种独立行情,机构不追才怪。但股价涨的理由,全靠公司自己吹的"ALLINAI"牛皮?
我们来看公司怎么说的:2024年下半年正式确立"ALLINAI"战略,近期目标是"全面提升AIAgent产品和技术能力,成为国内领先的工业智能化产品和服务提供商";中期目标更狠,要"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AI产品,成为行业核心的智能化生态构建者"。翻译成人话就是:短期想当工业AI的"带头大哥",长期要跟国际巨头掰手腕。
但吹牛逼谁不会?关键看有没有真东西。公司在调研时透露了三个进展:
AI+具身产品智能化:搞了2个垂域模型、若干场景Agent,准备往民用工业拓展;
AI+工业研制智能化:搞了5个垂域模型、10多个场景Agent,还得继续砸钱开发;
工业软件+AI助手:近10款AI助手已经能用,接下来要推广给更多客户。
看到这里,懂行的人可能要皱眉了:啥叫"垂域模型"?"场景Agent"是个啥玩意儿?公司能不能说人话?说白了,垂域模型就是针对特定行业的AI模型,比如专门给汽车工厂用的,专门给机床厂用的;Agent就是能自动干活的AI助手,比如帮工厂排生产计划、检测设备故障。
但问题来了:这些模型和助手,到底好用不好用?有没有客户愿意花钱买?能给公司带来多少收入?公司在调研里只字没提。就好比一个人说自己考了100分,却死活不肯拿出成绩单,你信吗?
更有意思的是,能科科技以前是干啥的?翻开老底一看,公司2016年上市,主营业务是工业软件和智能制造,说白了就是给工厂卖管理软件、搞自动化改造的。这两年业绩咋样?2023年营收14.6亿,净利润1.2亿,利润率8.2%,在工业软件行业里不算顶尖,只能算中等生。突然宣布"ALLINAI",这不就是班里成绩中游的学生突然说要冲刺清北,你觉得靠谱吗?
二、机构调研像"相亲",73家机构到底看中了啥?
机构不是傻子,73家扎堆调研,肯定有他们的理由。咱得站在机构的角度想一想:现在A股啥最火?AI!但纯AI公司要么太贵(比如中科大讯飞市值千亿),要么太虚(比如蹭热点的垃圾股)。机构急需找到"AI+实体"的标的,既能蹭上AI风口,又有实际业务托底,能科科技恰好撞到了枪口上。
第一,工业AI确实是个真风口。国家这两年一直在推"智能制造",工厂要降本增效,离不开AI。比如汽车工厂的质检,以前靠人眼看,现在用AI摄像头+算法,效率能提10倍。这块市场有多大?据券商测算,2025年国内工业AI市场规模能到1500亿,年增速30%以上。机构想提前布局,没毛病。
第二,能科科技有"先发优势"。虽然公司以前不是搞AI的,但工业软件干了十几年,手里有客户啊!国内很多工厂用的生产管理软件就是他家的,现在往里面塞个AI助手,客户接受度可能比纯AI公司高。就像卖菜的突然开始卖预制菜,老客户顺手就买了,比新开店的容易。
第三,股价还没完全"上天"。对比那些动不动涨三五倍的AI妖股,能科科技37%的涨幅不算夸张,市值90亿,机构进来还能折腾得开。要是已经涨到天上去了,机构才不会当接盘侠。
但这些理由站得住脚吗?咱得打个问号。工业AI是风口不假,但风口上的猪也可能摔死。能科科技的AI业务刚起步,2024年下半年才定战略,现在就说要"国内领先""国际水平",这饼画得也太大了。再说客户,工厂老板都是老江湖,你说AI助手好用,他得看实际效果:能省多少人工?能提多少效率?能不能真金白银省钱?这些都得用数据说话,光靠嘴说是没用的。
更关键的是钱从哪来?"ALLINAI"意味着要砸大钱搞研发。能科科技2023年研发费用才1.1亿,占营收7.5%。现在要搞AI大模型、场景Agent,这点钱够塞牙缝吗?隔壁搞自动驾驶的公司,一年研发烧几十亿都是常事。能科科技要是真"ALLIN",要么大幅增加研发费用,利润暴跌;要么就得定增圈钱,稀释股东权益。不管哪种,对散户都不是好消息。
三、别只盯着能科科技,机构调研股还有这些"坑"!
能科科技不是孤例,上周被机构调研的140多家公司里,广电计量、大禹节水、豪鹏科技也被50多家机构盯上了。这些公司真的是"金矿"吗?咱得一个个看。
广电计量,54家机构调研,国有计量检测龙头,听起来很靠谱。公司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9%-25%,还要定增募资搞卫星互联网、低空经济这些时髦领域。但仔细一看,公司市盈率48倍,比同行平均30倍高出一大截;毛利率38%,比检测行业龙头华测检测(45%)还低。机构调研时公司吹得天花乱坠,但股价从去年高点已经跌了40%,现在机构进来,是抄底还是接盘?
大禹节水,53家机构调研,搞农业节水的。公司说要搞"AI+智慧农业",听着挺唬人。但看看业绩:2023年净利润8200万,同比降22%;今年一季度营收降15%,净利润降57%。业绩越差,越要蹭热点,这套路咱见得多了。
豪鹏科技,52家机构调研,做锂电池的。公司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249.9%,看着炸裂。但仔细一看,主要靠卖子公司股权赚了一笔,扣非净利润只增长20%。这种"纸面富贵",机构会当真吗?
这些例子告诉我们:机构调研就像相亲,表面光鲜亮丽,底下可能一堆毛病。散户要是只看"机构调研"四个字就冲进去,跟闭着眼睛摸彩票没啥区别。
四、散户该怎么办?三个"不买"原则请记牢!
现在问题来了:能科科技到底能不能买?机构调研股到底能不能碰?咱给散户总结三个"不买"原则:
第一,只讲故事不赚钱的不买。能科科技说要"ALLINAI",但AI业务什么时候能赚钱?能赚多少钱?这些都没谱。机构可以赌,但散户输不起。买股票要盯着"现在能赚多少钱",而不是"未来可能赚多少钱"。
第二,估值炒上天的不买。能科科技现在市盈率75倍,比工业软件同行(平均40倍)高一倍。就算AI业务能成,也要涨好几年才能消化估值。现在冲进去,大概率是给机构接盘。
第三,老板爱吹牛逼的不买。能科科技老板说要"成为国际水平的AI产品提供商",这话听听就行。真正靠谱的公司都是闷声发大财,比如华为,什么时候吹过这种牛?老板越爱吹牛,公司越可能有问题。
当然,不是说机构调研股全是垃圾。但散户一定要记住:机构调研的目的是赚钱,他们可以高抛低吸,散户不行。机构调研像"相亲",合适就处,不合适就分;散户买股票像"结婚",一旦套牢,想离婚就得割肉。
最后说句实在话:A股从来不缺风口,从元宇宙到ChatGPT,从新能源到工业AI,风口一个接一个,但真正赚钱的散户有几个?与其追着风口跑,不如找那些业绩稳定、估值合理、老板踏实的公司,拿着不动,比啥都强。能科科技到底是"千里马"还是"病马",过两年再看,现在别急着下结论。
结语
73家机构调研能科科技,与其说是看好公司,不如说是A股缺标的。现在纯AI公司太贵,传统行业太稳,机构只能在"AI+实体"里找机会。散户要是跟着起哄,很可能成为机构的"接盘侠"。记住:股市里最值钱的不是消息,是理性。与其相信机构调研,不如相信自己的眼睛——看看公司过去赚了多少钱,未来能赚多少钱,估值贵不贵,这才是硬道理。能科科技的"ALLINAI"到底能不能成,咱们让子弹再飞一会儿。
- 上一篇:王楚钦
- 下一篇:球迷场外喊话王钰栋一定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