VAST创始人宋亚宸: 聪明的天才过剩, 木讷的天才稀缺

  • 2025-07-12 20:06:57
  • 780

出品|虎嗅科技组

作者|苗正卿

题图|VAST,头图中身着黑色衣服者即为宋亚宸

6月中旬,在清华大学旁边的海淀区东升科技园,虎嗅见到了VAST创始人、CEO、1997年出生的宋亚宸。就在几天前,VAST刚刚宣布完成了数千万美元的Pre-A+轮融资。在去年9月,VAST曾宣布完成数亿元Pre-A融资,截至目前,VAST完成了连续三轮共计数亿元融资,并成为AI3D大模型公司中估值最高的公司。另据虎嗅了解,VAST目前年度ARR达到了700万美元/年,也是AI3D大模型公司中收入最高的。

虎嗅曾多次到访VAST办公地,和月之暗面、阶跃星辰等AI大模型公司相比,VAST这家公司有很多特殊之处:公司里摆放着大量二次元手办、漫画,但同时也有专门柜子存放古玩杂项,在这里你能看到在休息时刻有醉心“间谍过家家”、吃着炸串的工程师,但同时你又能看到在其不远处有“玄学”爱好者正在推演命盘或起卦。

这些“异样”之处,有浓郁的宋亚宸痕迹。作为AI圈内目前“所创公司估值最高”的95后创始人之一,他和杨植麟(月之暗面)、姜大昕(阶跃星辰)等技术出身的创始人迥然不同,他并没有耀眼的技术背景,在公司内也并不具体负责模型技术(VAST模型等技术由CTO梁鼎和首席科学家曹炎培带领团队攻坚)。与此同时,宋亚宸喜欢龙与地下城桌游、喜欢游戏、喜欢海贼王。

更深层的“异样”之处,让虎嗅对这家公司感到好奇:在3D大模型领域,VAST保持了最快的产品迭代速度(平均1~2周就有小迭代,每个月都有关键迭代),核心产品“Tripo”(即VAST核心的3D大模型产品系列)累计生成3D模型量从2024年初的500万激增到2025年6月的超过3000万个,用户总量超过300万。而这种“增速”背后,这家公司全职员工总数截至目前仅为50人左右。这意味着,VAST的效率是很高的。

但虎嗅发现了一个关键的细节:截至目前,VAST并未依托OKR或者KPI等方法去确保团队的效率。而在国内大部分AI模型类公司内,这些在互联网公司大行其道的工具几乎是必经之路。

宋亚宸在公司主要负责战略决策、招人、融资以及PR、GR等业务;在他之下,大约有8个业务线核心负责人向他直接汇报。除了没有OKR或KPI,VAST也没有仪式感很强的“高管例会”,但这并未影响这家公司的内部跨部门协同。虎嗅几次到VAST走访时,都看到VAST不同业务线一号位在沙发椅、或者某个会议室里“唇枪舌剑”地交流着,并通过这种内部自然的沟通,去完成跨部门协作。

如果仔细研究,你会发现,这家目前估值最高的3D大模型公司,还有很多很多独特的管理哲学或者说管理方法。一个小细节让笔者印象深刻,在和VAST内部员工沟通时,有多位人士告诉虎嗅,他们经历过多次“季度调薪”——和目前AI圈常规的半年或一年期调薪策略不同,VAST采取了一种全新的季度调薪策略,去激活团队的创造力和灵活性。

但摆在VAST面前的挑战无疑是存在的。截至2025年6月底,抖音、腾讯、阿里等互联网巨头都在发力3D大模型。而和整个AI大模型赛道相似:3D大模型圈也正在面临商业化的考验。幸运的是,游戏、潮玩等赛道对3D大模型的需求正在激增,不过大厂也开始下场去抢夺这些机会。

行业的变化,也在影响VAST的走向。

2024年下半年,宋亚宸做出了一个创业以来最关键的策略调整:5月,VAST发布了针对PGC场景的一站式3D工作台TripoStudio。此前,VAST的思路是直接针对C端用户,提供3D大模型产品,并希望通过运营活跃的C端社区去提振产品月活。这个思路的本质逻辑,和目前很多ToC的通用大模型产品类似:希望用户产生大量UGC内容,然后通过分享实现裂变和扩圈。

但宋亚宸在2024年下半年通过频繁与社群里核心用户沟通发现,那些真正高频的Tripo用户,大部分并非普通素人,而是典型的PGC用户,比如设计师个人或者艺术机构。和ToC的通用大模型产品不同的是,全球范围内的3D类内容目前主要基于PGC在生产,比如你可以看到UGC的抖音、小红书,但很难看到一个全民创作的3D内容中心池。宋亚宸意识到,之前的链路其实缺少了一环:专门针对PGC的类似Cursor之于工程师一样的“生产力工具”。于是这成为了TripoStudio诞生的起源。虎嗅了解到,截至目前TripoStudio的收入已经达到60万美元/月。

在6月,虎嗅与宋亚宸围绕个人变化、对AI类公司管理与效率的思考、VAST内部的如何保持创新力进行了交流,他分享了自己对于这些问题的看法。下附交流实录,有删减:

虎嗅:你觉得创业这两年多,你最大的变化是什么?

宋亚宸:我觉得创业前前我是一个江湖气挺重的人,但现在我变得理性得多。江湖气是,你是我兄弟对吧,那我就向着你;但真正创业后,我觉得为了让公司运转我需要更像一个“理智的机器”。我需要思考什么对公司更重要、什么是对公司而言更好的决策,我的决策中不去过度考虑“某些人和我个人关系”这样的维度。

虎嗅:这个变化是突变?还是经历了什么?

宋亚宸:创业两年多肯定交了一些学费,尤其第一年交了最多的学费。在人性、情绪上学到了很多。我发觉自己在经过第一年历练后,进入到一个相对更理性的状态。我觉得我自己不是一个“自我很重”或者“物质欲望很重”的人,这可能让我更快地变得理性起来。我发现创业其实是发现自我的一个过程,我毕竟是一个1997年出生的年轻人,创业前很多认知是外界给我的,但我发现创业后很多认知是“向内求”的。这个过程让我发现,我之前认识的自己和真实的自己不太一样,它甚至有点像一个“考古”的过程。

虎嗅:比如你发现哪些之前对自己的认知不太准确?

宋亚宸:我以前以为我是一个非常没有定力的人,但创业后我发现自己“贼”有定力。我们每年会在公司内做一次全员分享,这里面会提及公司的愿景、方向、核心策略等,我发现这几年这些东西并没有变化,我今年的PPT甚至和去年是一样的。我觉得这种定力是一种幸运,因为在AI圈“噪音”太多了,资本环境的变化也很快。

虎嗅:你以前为什么觉得自己可能没有定力?

宋亚宸:我成长过程中,外界的反馈可能是这样的,我经常被告知“我可能是个极其脆弱”的人,甚至“可能不适合创业,因为在逆境会破碎”。

虎嗅:那你是怎么发现自己有定力的?

宋亚宸:有很多的时刻。比如在公司早期,经历了很多挺艰难的瞬间,有一些是因为资金压力,有一些是因为团队。我记得当时有段时间,全公司只有我自己知道账上的资金还能花多久,但我面对团队时,表现的很平静,甚至大家都不知道当时公司的压力。我不动声色,年终奖和工资继续发,然后自己拼命见投资人去找钱,那个时间段我发现自己的定力超过我的想象,我发现自己在逆境中迸发出一股很强的能量,我不会把压力以及情绪带到团队面前,更不会因为这些压力把公司搞得人心惶惶。

虎嗅:你刚才提及圈内“噪音”挺多的,具体是指?

宋亚宸:太多了,今天谁又融到资了,明天谁有千万DAU了,后天谁又赚了很多钱了,大波天使轮公司规模变得大了,大大后天又怎么样?谁谁又发生什么了?我跟你说,这个圈子里有很多很多顶级聪明的人,他们会时刻改变自己的方向。比如这一波AI、上一波web3.0、更早的元宇宙等等,一些极致聪明的人会在每一个风口去不断变化自己的选择。

但在我看来,这种聪明是一种诅咒。因为很多“噪音”其实是非常短期的,如果你去不断追随“噪音”前进,很可能原地打转。

我觉得我们今天的“成果”,其实基于我们过去几年的定力,有定力才能把一件事情做成。这也让我思考一个更深层的问题,在创业之初,其实我找了很多很多天才型的人,但我创业这几年发觉,公司越来越需要的其实不是这些“出奇”的天才,而是守正或者说木讷一些能够踏踏实实执着做事的人。一开始,我觉得“出奇”的人好棒呀,但后来我发现那些木木讷讷的人、没啥大灵气的人,可能真正做出来了一些很不错的产品。

我有一个感慨,就是天才很多很多,但木讷能守正的人很少很少,甚至可以说真正能踏踏实实做事的“笨人”很少很少。这个世界,点子是很多的,不缺点子,缺的是能踏踏实实做事的人。

虎嗅:所以你招人的策略有变化?

宋亚宸:我最近确实招了一些能踏踏实实做事的人。其实在公司最早期的时候,我大概有70%的时间在找人。我觉得我是一个很奇特的人,我和陌生人坐下来,大约一分钟我就知道我是不是喜欢这个人。在公司早期,我招了很多直觉上我很喜欢的人,很多天才。但现在,我可能不会那么关注直觉的喜欢。我发现一些我直觉上不那么喜欢的人,也可以做的很好,甚至有非常棒的成长性。这可能也是我这几年的变化之一。

我觉得自己有一个优点,就是如果一个人我直觉上不喜欢,我并不会认为这个人“能力不行”,我其实会愿意让人才进入公司通过实战检验。我觉得面试一两个小时,或者几次见面,其实很难让你真正洞察到一个人真正的秉性或者才华。

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,我团队有一个同学,当时第一次见面,我觉得这个哥们好像不太聪明。但他进入公司后,我的认知被改了,他不仅聪明而且很“硬”,很坚强有韧性。他有一股子不服输的尽头,能去拼一些看起来很难完成的事情,骨子里有很浓的硬气。但第一面见到时他给我的感觉其实挺“软”的。

虎嗅:我很好奇,你是怎么用人的,或者说这些你直觉上不那么喜欢的人才,进入公司后是怎么展现出这些潜质的?有什么制度或者生态你觉得是有效的?

宋亚宸:首先我觉的对人才的期待要理性。如果你直接对一个人才的期待是100分,那么他入职后,你可能希望他能达到180分。他如果不到180分,你可能觉得是不是不努力或者你看错了人。但如果你客观地观察,很多时候我们招人,那些你判断潜能80分的人已经非常优秀了,他们进入公司后可能会有很强的成长性,最终达到100分甚至180分。我们有时候会被人才某个特别耀眼的优点迷惑,而忽略一些潜在的问题,所以对于人才也要“祛魅”。

虎嗅:你们有什么方法,去激励人才或者让他们持续成长吗?

宋亚宸:我感觉有一个方法是有效的,我们每个季度都有调薪、调期权的制度。这是我们公司内“刻意创新”文化的一部分。我记得当时最早的时候,我和HR聊,我问一般公司调薪是多久一次,HR跟我说可能半年一年,我觉得很这很奇怪,这东西难道不应该实事求是吗?表现好,就尽快调整,及时反馈。所以,我公司内是以季度为周期去反馈的。

另一个我觉得有效的方法是,我自己比较注重给员工情绪价值。比如我和我的产品聊天,我会明确告诉他,我希望他成为“暴君”——公司应该以产品为核心,他应该强势一些,提出自己要什么。我很喜欢海贼王这个动漫,我觉得我们团队其实挺海贼王的,每个成员都有一点“脾气”或者说“匪气”。这其实是一种态度,我希望员工对自己责任内的事情“很硬”,有态度。

虎嗅:你现在直接的下属有多少人?

宋亚宸:8个。

虎嗅:那你平时是怎么管理他们的?平时怎么沟通的?

宋亚宸:其实我不会花很多时间去和他们频繁沟通,我鼓励他们去相互沟通、协同。可能这8个人里,有那么一两个,我一周能有一两个小时的累积沟通时间,这已经是最多的了。我觉得专业的事情,专业的人才做,他们要有责任感和足够的热情。

虎嗅:那他们的目标是怎么制定的?OKR或者KPI?

宋亚宸:我公司内很多人,没有量化的目标。因为很多事情难以量化。我觉得团队需要是一群聪明人,一群聪明人其实不是必须依靠“量化目标”才能读懂公司状态的。我的意思是,比如我们公司到底有没有按照愿景路线去走、去提高用户的体验,并不是说我们用户达到了10亿还是5000万我们才能知道,无需这个数据我们通过对用户的理解、对运营动作的感知,我们是可以明确了解到真实情况的,很多时候真正有效的是一些不言而喻的“反馈”“结果”,而不一定是具象的数字。

虎嗅:你好像不是一个很喜欢去“在细节上指挥团队怎么做”的老板。

宋亚宸:这可能是我的优点。我希望团队每个人很牛,而不是说我要去证明我自己很牛。我其实很喜欢历史,我觉得刘邦是一个很好的CEO的榜样,他依靠专业人才,通过“信仰”去凝聚团队,而且很有定力。

虎嗅:你刚才提到公司内有一个叫做“刻意创新”的文化,这具体是什么?

宋亚宸:这很关键。在那些看起来没那么需要创新的地方,我们要用没人尝试过的新方式去把它重新做一遍。你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对质量要求很高的创新。它追求的是那种,当你看到创新结果后有“恍然大悟”感觉的创新。具体来说,我们希望能有一些真正让人赞叹的创新,而不仅仅是一些自然而然的微创或者迭代。

虎嗅:这个怎么实现?

宋亚宸:你需要一群专业的聪明的人才,还需要搭建适合刻意创新的公司氛围。我举一个例子,你看美国很多技术创新,是工程师晚上喝点酒微醺状态下绽放出的灵感。这种灵感时刻,其实源自他的专业性和松弛感。我觉得公司需要这样的氛围。所以我们其实在公司内刻意保持这样的氛围,比如我们员工在公司内刻意保持各种兴趣爱好、整个公司内也不会有那种班味很重的压抑感。

还有一点,是我最近的思考。就是对于“优先级”的理解,我觉得一个健康的组织文化,并应该没有“优先级”的概念。比如产品侧,根据用户反馈有几个需要修改的地方,这几个点不应该以1、2、3这样的优先级去推动,而应该在第一时间一并解决。优先级,往往会导致一些需求被延后,如果是人手不够那么是资源问题,如果人够但精力有限,那么是组织管理问题或者排期问题。我觉得创业公司,发现问题应该立刻解决问题,而不是排出优先级逐一解决。如果你算总账,你会发现第一时间一并解决和排出优先级逐一解决,投入的资源可能是一样的,甚至前者效率更高成本更低。